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佛子!佛教是一,眾生得見,云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然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明貪愛無有差別,是則佛教於諸眾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時勤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諦聽 我今如實答 或有速解脫 或有難出離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當於佛法中 勇猛常精進
譬如微少火 樵濕速令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鑽燧求火 未出而數息 火勢隨止滅 懈怠者亦然
如人持日珠 不以物承影 火終不可得 懈怠者亦然 譬如赫日照 孩稚閉其目 怪言何不覩 懈怠者亦然
如人無手足 欲以芒草箭 徧射破大地 懈怠者亦然 如以一毛端 而取大海水 欲令盡乾竭 懈怠者亦然
又如劫火起 欲以少水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有見虛空 端居不搖動 而言普騰躡 懈怠者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佛子!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煩惱。』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隨貪、瞋、癡,隨慢、隨覆、隨忿、隨恨、隨嫉、隨慳、隨誑、隨諂,勢力所轉,無有離心。
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諦聽 所問如實義 非但以多聞 能入如來法 如人水所漂 懼溺而渴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膳 自餓而不食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善方藥 自疾不能救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有生王宮 而受餒與寒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聾奏音樂 悅彼不自聞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盲繢眾像 示彼不自見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譬如海船師 而於海中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 廣說眾好事 內自無實德 不行亦如是」
(卷十三 菩薩問明品第十)
「佛子!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寧捨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菩薩自得見佛已來,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況從事!若或從事,無有是處!爾時菩薩但作是念:『一切眾生於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貪著五欲,其心決定,耽染沈溺,隨其流轉,不得自在。我今應當令此諸魔及諸天女、一切眾生住無上戒,住淨戒已,於一切智心無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無餘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應作業,應隨諸佛如是修學。作是學已,離諸惡行,計我無知,以智入於一切佛法,為眾生說,令除顛倒。』······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脫,令他解脫;自調伏,令他調伏;自寂靜,令他寂靜;自安隱,令他安隱;自離垢,令他離垢;自清淨,令他清淨;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樂,令他快樂。」(卷十九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菩薩善觀諸行法 了達其性不自在 既知諸法性如是 不妄取業及果報 無有色法無色法 亦無有想無無想
有法無法皆悉無 了知一切無所得 一切諸法因緣生 體性非有亦非無 而於因緣及所起 畢竟於中無取著
一切眾生語言處 於中畢竟無所得 了知名相皆分別 明解諸法悉無我 如眾生性本寂滅 如是了知一切法
三世所攝無有餘 剎及諸業皆平等 ····················· 菩薩不壞一切法 亦不滅壞諸法性 解了諸法猶如響
悉於一切無所著 了知三世諸眾生 悉從因緣和合起 亦知心樂及習氣 未曾滅壞一切法 了達業性非是業
而亦不違諸法相 又亦不壞業果報 說諸法性從緣起 了知眾生無有生 亦無眾生可流轉 無實眾生而可說
但依世俗假宣示」(卷二十五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菩薩摩訶薩自於梵行不能清淨,不能令他而得清淨;自於梵行而有退轉,不能令他無有退轉;自於梵行而有失壞,不能令他無有失壞;自於梵行而有遠離,不能令他常不遠離;自於梵行而有懈怠,不能令他不生懈怠;自於梵行不生信解,不能令他心生信解;自於梵行而不安住,不能令他而得安住;自於梵行而不證入,不能令他心得證入;自於梵行而有放捨,不能令他恆不放捨;自於梵行而有散動,不能令他心不散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無倒行、說無倒法,所言誠實,如說修行,淨身、口、意,離諸雜染,住無礙行,滅一切障。菩薩摩訶薩自得淨心,為他演說清淨心法;自修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令他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自離疑悔,亦令他人永離疑悔;自得淨信,亦令他得不壞淨信;自住正法,亦令眾生安住正法。」(卷三十二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世間種種法 一切皆如幻 若能如是知 其心無所動 諸業從心生 故說心如幻 若離此分別 普滅諸有趣
譬如工幻師 普現諸色像 徒令眾貪樂 畢竟無所得 世間亦如是 一切皆如幻 無性亦無生 示現有種種
度脫諸眾生 令知法如幻 眾生不異幻 了幻無眾生 眾生及國土 三世所有法 如是悉無餘 一切皆如幻
幻作男女形 及象馬牛羊 屋宅池泉類 園林華果等 幻物無知覺 亦無有住處 畢竟寂滅相 但隨分別現
菩薩能如是 普見諸世間 有無一切法 了達悉如幻 眾生及國土 種種業所造 入於如幻際 於彼無所著
如是得善巧 寂滅無戲論 住於無礙地 普現大威力 勇猛諸佛子 隨順入妙法 善觀一切想 纏網於世間
眾想如陽燄 令眾生倒解 菩薩善知想 捨離一切倒 眾生各別異 形類非一種 了達皆是想 一切無真實
十方諸眾生 皆為想所覆 若捨顛倒見 則滅世間想 世間如陽燄 以想有差別 知世住於想 遠離三顛倒
譬如熱時燄 世見謂為水 水實無所有 智者不應求 眾生亦復然 世趣皆無有 如燄住於想 無礙心境界
若離於諸想 亦離諸戲論 愚癡著想者 悉令得解脫 遠離憍慢心 除滅世間想 住盡無盡處 是菩薩方便」
(卷四十四 十忍品第二十九)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無畏心。何等為十?所謂:滅一切障礙業,發無畏心;於佛滅後護持正法,發無畏心;降伏一切魔,發無畏心;不惜身命,發無畏心;摧破一切外道邪論,發無畏心;令一切眾生歡喜,發無畏心;令一切眾會皆悉歡喜,發無畏心;調伏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發無畏心;離二乘地,入甚深法,發無畏心;於不可說劫行菩薩行,心無疲厭,發無畏心。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無所畏心。······菩薩作如是念:『我之所作,本為眾生,是故我應久處生死,方便利益,皆令安住無上佛道。』」(卷五十四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二)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何等為十?所謂:蘊魔,生諸取故;煩惱魔,恆雜染故;業魔,能障礙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捨生處故;天魔,自憍縱故;善根魔,恆執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善知識魔,起著心故;菩提法智魔,不願捨離故。是為十。菩薩摩訶薩應作方便,速求遠離。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何等為十?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惡心布施、瞋心持戒、捨惡性人、遠懈怠者、輕慢亂意、譏嫌惡慧,是為魔業。於甚深法,心生慳吝,有堪化者而不為說;若得財利恭敬供養,雖非法器而強為說,是為魔業。不樂聽聞諸波羅蜜,假使聞說,而不修行;雖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狹劣,不求無上大菩提法,是為魔業。遠善知識、近惡知識,樂求二乘,不樂受生,志向涅槃離欲寂靜,是為魔業。於菩薩所,起瞋恚心,惡眼視之,求其罪釁、說其過惡,斷彼所有財利供養,是為魔業。誹謗正法,不樂聽聞;假使得聞,便生毀呰;見人說法,不生尊重,言自說是,餘說悉非,是為魔業。樂學世論,巧述文詞,開闡二乘,隱覆深法;或以妙義授非其人,遠離菩提,住於邪道,是為魔業。已得解脫、已安隱者,常樂親近而供養之;未得解脫、未安隱者,不肯親近亦不教化,是為魔業。增長我慢,無有恭敬,於諸眾生多行惱害,不求正法真實智慧,其心弊惡,難可開悟,是為魔業。是為十。菩薩摩訶薩應速遠離,勤求佛業。」(卷五十八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三有為城郭 憍慢為垣牆 諸趣為門戶 愛水為池塹 愚癡闇所覆 貪恚火熾然 魔王作君主 童蒙依止住
貪愛為徽纆 諂誑為轡勒 疑惑蔽其眼 趣入諸邪道 慳嫉憍盈故 入於三惡處 或墮諸趣中 生老病死苦
妙智清淨日 大悲圓滿輪 能解煩惱海 願賜少觀察 妙智清淨月 大慈無垢輪 一切悉施安 願垂照察我
一切法界王 法寶為先導 遊空無所礙 願垂教敕我 福智大商主 勇猛求菩提 普利諸群生 願垂守護我
身披忍辱甲 手提智慧劍 自在降魔軍 願垂拔濟我 住法須彌頂 定女常恭侍 滅惑阿修羅 帝釋願觀我
三有凡愚宅 惑業地趣因 仁者悉調伏 如燈示我道 捨離諸惡趣 清淨諸善道 超諸世間者 示我解脫門
世間顛倒執 常樂我淨想 智眼悉能離 開我解脫門 善知邪正道 分別心無怯 一切決了人 示我菩提路
住佛正見地 長佛功德樹 雨佛妙法華 示我菩提道 去來現在佛 處處悉周徧 如日出世間 為我說其道
善知一切業 深達諸乘行 智慧決定人 示我摩訶衍 願輪大悲轂 信軸堅忍轄 功德寶莊校 令我載此乘
總持廣大箱 慈愍莊嚴蓋 辯才鈴震響 使我載此乘 梵行為茵褥 三昧為采女 法鼓震妙音 願與我此乘
四攝無盡藏 功德莊嚴寶 慚愧為羈鞅 願與我此乘 常轉布施輪 恆塗淨戒香 忍辱牢莊嚴 令我載此乘
禪定三昧箱 智慧方便軛 調伏不退轉 令我載此乘 大願清淨輪 總持堅固力 智慧所成就 令我載此乘
普行為周校 悲心作徐轉 所向皆無怯 令我載此乘 堅固如金剛 善巧如幻化 一切無障礙 令我載此乘
廣大極清淨 普與眾生樂 虛空法界等 令我載此乘 淨諸業惑輪 斷諸流轉苦 摧魔及外道 令我載此乘
智慧滿十方 莊嚴徧法界 普洽眾生願 令我載此乘 清淨如虛空 愛見悉除滅 利益一切眾 令我載此乘
願力速疾行 定心安隱住 普運諸含識 令我載此乘 如地不傾動 如水普饒益 如是運眾生 令我載此乘
四攝圓滿輪 總持清淨光 如是智慧日 願示我令見 已入法王位 已著智王冠 已繫妙法繒 願能慈顧我」(卷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善男子!應守護心城,謂:不貪一切生死境界;應莊嚴心城,謂:專意趣求如來十力;應淨治心城,謂:畢究斷除慳嫉諂誑;應清涼心城,謂:思惟一切諸法實性;應增長心城,謂:成辦一切助道之法;應嚴飾心城,謂:造立諸禪解脫宮殿;應照耀心城,謂:普入一切諸佛道場,聽受般若波羅蜜法;應增益心城,謂:普攝一切佛方便道;應堅固心城,謂:恆勤修習普賢行願;應防護心城,謂:常專禦扞惡友、魔軍;應廓徹心城,謂:開引一切佛智光明;應善補心城,謂:聽受一切佛所說法;應扶助心城,謂:深信一切佛功德海;應廣大心城,謂:大慈普及一切世間;應善覆心城,謂:集眾善法以覆其上;應寬廣心城,謂:大悲哀愍一切眾生;應開心城門,謂:悉捨所有,隨應給施;應密護心城,謂:防諸惡欲,不令其入;應嚴肅心城,謂:逐諸惡法,不令其住;應決定心城,謂: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恆無退轉;應安立心城,謂:正念三世一切如來所有境界;應瑩徹心城,謂:明達一切佛正法輪、修多羅中所有法門種種緣起;應部分心城,謂:普曉示一切眾生,皆令得見薩婆若道;應住持心城,謂:發一切三世如來諸大願海;應富實心城,謂:集一切周徧法界大福德聚;應令心城明了,謂:普知眾生根欲等法;應令心城自在,謂:普攝一切十方法界;應令心城清淨,謂:正念一切諸佛如來;應知心城自性,謂:知一切法皆無有性;應知心城如幻,謂:以一切智了諸法性。」(卷七十六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七)